昨天,我们园长荟推送了学会这些,和家长沟通就能轻松10000倍!,受到了许多同业者的赞赏,也有许多园长和老师在后台反映,能不能再系统地讲讲和家长沟通的一些原则问题,避免以后出现投诉。
本着为广大园长、老师服务的原则,我们专门请教了一位拥有40余年幼儿园管理工作经验的老园长,为大家讲解幼儿园日常和家长沟通时的技巧和原则问题。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特别是要尊重“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要能生动地描述出其孩子在幼儿园某一环节的可爱表现,家长会从你的言谈中自然感受到你对他孩子的关爱、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并留下了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
而面对孩子的缺点,一次只说一个方面,只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要把孩子所有的缺点错误都罗列一遍,这样只会让家长更沮丧,甚至对教师的能力表示怀疑。教师也不要指责因孩子的问题,给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带来多少不便,找来多少麻烦,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或有不好的影响等等,而是要强调孩子的缺点对他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目的是为了他孩子着想,而非为了教师工作上的便利。
教师的称赞会让家长感到高兴。作为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面对家长,多向家长透露孩子的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
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理解家长的这份“爱子之心”,同时抱着信任的态度倾听家长的描述,切不可随意打断,更不能在语言中流露出不信任,以免使沟通变成了争执。
倾听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
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孩子关心的方式不同。老人关注孩子的生活、饮食,父母关注孩子学习方面多些;母亲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过问的多些,而父亲则很少过问;小班孩子的家长关心生活事多些,大班家长关注孩子学习方面的事多些;体弱儿家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方面多些,而新入园的家长则每天都想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孩子在园的一切表现,这时的家长对教师还不够了解,还没有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感,担心孩子在园受委屈,担心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尽心,教师与家长、孩子之间正处于磨合期。
教师要关注家长所担心的问题,以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为由头,展开沟通,进而再引导家长关心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问题,以保障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
要注意征求家长的意见:“您是怎么想的,如果我们采用……方法做他的工作,您看行不行啊?……要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要使用“你应该”或“你必须”等命令性的字眼,而应该说“我认为”或“你认为怎样”这些婉转、协商性质的词语,这样家长才容易接受也乐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或意见。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
孩子在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故,还有个别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多次出现小状况,如尿裤子、玩水打湿衣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等,如果教师不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自己胡乱揣摩,很可能会因家长的误会导致教师所做的成绩被这一点点小问题所淹没。
教师自己在工作中有过失导致幼儿受伤害,是要主动承担责任的;如教师没有过失,也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帮助孩子或家长解决问题。
幼儿园无小事,老师有责任保证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是安全快乐的。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我们自己工作的失误,我们一定会有勇气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家长的质疑,以第一时间坦城、负责的精神处理善后工作,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结果;
营造氛围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幼儿教师与家长在沟通过程中,除了可使用口头沟通、电话沟通、书面沟通、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访、家长信箱等一些常用的沟通手段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平台及电子邮件、约谈等手段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谈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环境与时间,灵活变通的选择沟通方式,同时要注意营造轻松自然的气氛,以达到有效沟通交流的目的。
和家长沟通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除了要本着以上7大原则的内容,还要根据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沟通方案。
有的家长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不用管教;还有的家长认为交了钱,老师的工作就要百分百,稍有闪失就大吵大闹……
在与观念陈旧的家长沟通时,老师先要向他们反映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今天学了什么,孩子掌握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培养等……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慢慢渗透,逐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
在与具有相当教育观念的家长沟通时,老师先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然后再在具体事项和具体方法上指导家长。
可将家长分为四种类型:随和型、表现型、分析型和支配型。
在与随和型的家长沟通时,要创造友善的环境,讲话时面带微笑,多以商量的口吻交谈,鼓励家长多发表看法;
在与表现型的家长沟通时,要多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对他们的积极表现要多加赞赏;
在与分析型的家长沟通时,最好先预约好时间,而且沟通时老师要附以事实、例子加以辅证、支撑,使家长更信服;
在与支配型的家长沟通时,语句要坚决果断,但要注意用词恰当,避免伤其自尊。在幼儿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生成适宜于促进每个幼儿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告状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
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须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道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的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心理上的距离自然消除,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会十分融洽。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育儿之方、知识技能等等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做好家园沟通的工作,让老师受益非浅。
做家长工作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你和家长反映幼儿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时,家长就会为孩子找各种理由,反复向你介绍孩子的优点,对缺点却避而不谈。还有的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就赶快说上回某某小朋友也打了自己的孩子。有的幼儿常常很晚才来幼儿园,不能参加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家长就为孩子承担所有的责任。是什么原因使得家长如此袒护自己的孩子呢?教师又应该如何和这些护短的家长沟通呢?
家长:怕老师嫌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教师:说明自己的初衷
有的家长之所以处处维护自己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而是担心教师会因此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如果意识到家长有这种顾虑,一定要先说明自己的初衷,表明专业的教育立场,让家长感到自己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不会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就不喜欢孩子了,沟通只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请家长务必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有的家长自己非常优秀,自己在职场或是单位是一把手,性格比较好强。当教师向家长反映一些问题是,好强的父母自然很难接受,他们自认自己是成功的,孩子也应该是成功的,处处要比别人强才对。教师在与这样的家长谈话时,最好避开其他家长,否则会让家长觉得没有面子,或是有一种被批评的感觉,不妨找一个机会,单独和家长谈话,将孩子目前的一些情况坦诚的描述给家长,和家长一起分析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到孩子,并从专业的角度,给家长一些建议和方法。
有时候家长之所以为孩子护短,与教师和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家长,老师不分青红皂白,见了你就和你说幼儿在幼儿园如何如何不遵守规则,又和谁打架,又和谁闹别扭,你的心情一定也不好受,本能的抵抗教师说的话,会认为“老师是干什么的?”,从而造成一场不必要的矛盾和争执。如果你能将告状变成谈心,将实际的情况和家长一起分析和讨论,而不是挑孩子的毛病,和家长一起商量可以采取的办法,家长就会感受到你是理解孩子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的,家长就会自然地与你敞开心扉。
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开家长会或是园里组织活动,家长从来不参加,或是每次让老人或保姆来参加。每次周末发给家长的家园共育,家长从来不看也不反馈。请家长为孩子准备活动的材料或是周末带孩子参观,从来也不带或是不去。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该如何做呢?
很多上幼儿的家长由于正值事业的上升期,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与此同时生活压力也大,上有老下有小。老师应尽量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了解家长在哪些时间段有时间,从而安排时间组织园内的活动。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例如:电话、网络、邮件、论坛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和内容,认为幼儿园就是玩,配不配合幼儿园无所谓。另外,家长不清楚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从而不清楚如何配合或配合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和环节的目标。例如:通过家园栏、家园联系册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不同时期的培养目标,和家园配合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吸引家长参与和体验幼儿园一日生活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教育。实际让家长参与到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了解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对于家长配合的所有资源加以整理和展示,提升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的时候,家长很愿意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可是教师请家长配合的方面超出了家长的能力范围,因此布置适合的活动内容和易于准备的游戏材料,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力保证。教师应掌握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资源和特长等相关信息,布置配合内容是因人而异,挖掘家长的优势,这样做家长不但不会认为有压力,反而会自愿参与。
家长的教育素养因人而异,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有的家长能主动学习和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但是缺乏有效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知识水平高,认为教师的建议没有用不予理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努力的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家长,给予不同的家教指导,使家长认可教师的看法。于此同时努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成长,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变化和进步,自然而然的配合教师做好工作。
部分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与家长交流时,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指手划脚,让家长很不舒服,因此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教师应通过改变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平等、尊重的面对每一位家长,努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家长和幼儿教师由于教育立场不同,所以考虑孩子的问题有时会有分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母鸡式”盲目的维护,不能够放开创造机会让孩子去成长,常常会和老师提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天太冷就不要户外活动了。我家孩子不吃蔬菜给她多吃点肉,我们家孩子在家只喝果汁,幼儿园也喝果汁吧,我们家孩子喜欢排第一个,让他站第一吧等等。
由于“独生子女”“独二代”的原因,很多家庭常常是一家子围着一个孩子,他们生怕照顾不周,一味的溺爱孩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考虑很多时候家庭中可以做到的在集体环境中是不可能做到的,相反,一味地埋怨教师对幼儿照顾不周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幼儿老师会在集体环境中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幼儿。
很多家长不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简单的把幼儿园老师等同于照顾孩子的阿姨,于是认为提出的任何要求,教师都应满足。面对这样的家长,教师应不卑不亢的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是教育单位,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式平等的,两者是合作关系,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从为孩子好的角度,说清楚不同意的理由。让家长明白老师不同意是有理由的。
现代社会,由于父母工作忙的原因,家里的孩子常常有老人帮忙带,由于年龄的差距,教师常常觉得沟通起来很困难,怎样与隔辈的老人沟通呢?
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们将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女和子孙们,由于儿女已长大成人,他们自然将爱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许多老人为人父母时,由于工作和条件所限,自认为对于子女的关系和爱还不够,于是就想在孙子辈身上加以弥补,加倍的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作为老师,要充分理解老人的心情,不要动不动就说老人糊涂。
由于年龄的关系,老人在配合幼儿园工作时有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师不要强求老人像年轻父母一样支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要酌情而定。教师也要根据老人的特点,为老人参加幼儿园活动提供便利。例如和老人说话时语速要慢,声音要稍大些。参加会议时提供较高的座椅,提供文字材料时,字迹大些。
有些老人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好,不哭不闹、不生病就行了,不关心幼儿的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由于观念陈旧,很多时候影响到幼儿的教育成效,这时,教师不能因此责怪老人,要努力让老人接受新的观念,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要努力和幼儿园保持同步。如有的事情实在无法和老人说清,教师可以和孩子父母说,请父母做一些老人的工作。
最后,老园长要告诫年轻一代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的外家功,和家长的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内家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内外兼修!
欢迎光临 青苗荟联合总部 (http://oa.qmhkid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