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面试、幼升小面试,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有时候,这场面试并不只是在考核孩子,而是连同家长一起考了。
六月,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陆陆续续地开始新生"面试",为了之后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孩子的"面试"是幼儿园和家长都非常重视的环节。为了孩子争取到入园、入学资格,许多家长如临大敌。
但您知道吗,很多时候,孩子面试,却是家长拖了后腿。
入学"面试",面的都是什么?
孩子篇:
面试主要围绕语言表达、认知能力、行为习惯和动作协调等方面展开。
1、表达能力:"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吗?"等。 2、协调能力:"请把不同颜色珠子分出来"或让孩子完成简单的肢体动作等。 3、行为习惯:"平时是自己吃饭吗?""如果你出门后妈妈不见了怎么办?"或通过观察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判断等。 4、认知能力:"能给老师背诵一首儿歌吗?"或让孩子试做题目等。
家长篇:
老师会与家长开展简单的面谈,包括了解孩子的教养环境、性格、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
别让你的表现,拖了孩子的后腿 不论是入园面试还是幼升小面试,面对陌生的考官,孩子都可能会表现出内向、紧张和不知所措的情况,而家长的处理方式则是考官们关注的重点。
表面上在问孩子,其实考官在关注家长: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拥有何种家庭教育可以奠定他未来人生的基调,幼儿园和小学正是通过家长在面试现场的表现来"排除"掉一些"潜在问题"。
孩子的临场表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非能力问题,这一点上老师会有专业的把握。如果在孩子的面试现场,家长的表现是焦虑、急躁、强势,势必会影响面试官对整个家庭教育的评价,而放松、坦诚、平和的家长,则会成为孩子的"加分项"。
家长是否易于沟通很重要 在老师与家长面谈的过程中,常提出以下问题:
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更不希望孩子受委屈,然而在学校或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孩子之间的"磕碰""摩擦"在所难免。在"适度"保护孩子、"不过度干涉"方面,很多家长都无法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
此外,在面试中,有些家长不停地反问学校和老师各类细节问题,过分关心的态度、过于强势的表现并不能给孩子加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可以有很多途径,在面试中不停反问不是明智之举。
孩子临场表现是其次,家庭教育见高下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但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家庭土壤!
家长的行为,往往反映着教育孩子的态度,"孩子上学(幼儿园)要面试,家长比孩子还紧张",这很可能导致家长的动作变形,本来可以通过的面试,因为各种"奇葩"状况,反而通过不了了。
很多幼儿园和小学组织入学面试,并非要"卡"孩子和家长,而是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摸底",只有家庭与学校(幼儿园)完美配合的儿童教育,才能给孩子打好童年的人生基础。
孩子面试,家长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Tip1:提前做好演练
孩子在面试现场的不知所措,多半都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考官的提问而不知从何作答。
对于家长来说,没必要让孩子去背所谓的考试题,尽可能设想一些场景,和孩子一起演练几遍就可以了。让他们熟悉一下面试的套路,以轻松的心态去作答,他们可能做得比标准答案更好。
Tip2:家长该穿什么
别以为小朋友去面试,只要小朋友穿得整齐就可以,其实家长的行为也反映家长本身的想法、修养和内涵等,穿得太随意、太招摇都不好。不得体的着装会给校长和老师一个"家长不重视面试"的印象,所以家长的打扮应该端庄大方。
Tip3:爸爸也要做功课
如果爸爸要一起出席面试,而平日又忙于工作的话,面试前就应先和妈妈一起做准备!因为老师有时会指定要爸爸回答问题,万一爸爸临场"语塞",或和妈妈的答案有矛盾,面试结果可想而知。
Tip4:要带小朋友的个人简历吗
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都不收简历,家长毋须刻意准备。
Tip5:出现问题别焦虑
孩子在面试环节中出现任何问题,家长都不要表现出焦虑甚至愤怒,家长的坏情绪,只会让孩子更紧张导致彻底的失败。
不如通过引导和陪伴让孩子来挽救场面,毕竟他在未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要靠他自己去面对呢!
Tip6:别给孩子太大压力
在面试前为孩子作点心理辅导,让孩子能够以轻松、平静的心态看待面试。
不要一味地耳提面命面试的重要性,也不要一味强调他在现场应该如何如何,让孩子自然地去面对和选择,也许效果会更好。
让孩子充分的休息好,并保持心情轻松,相信他们一定会精神饱满地参加面试的!
Tip7:让孩子更自理、更自立
少些"包办",多些放手。不仅仅是不要在面试现场替孩子回答问题,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自己吃饭、自己思考、自己处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必须要渐渐独立。
一个连自理都不能的孩子,如何自立?
对于家长而言,带孩子面试前的"查攻略"、"背考题"只能算"临时抱佛脚",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家长自身学识、眼界的积累更为重要。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好,但是教育孩子的重任却必须落在家庭身上。
改变孩子命运并非幼儿园或学校的使命与工作,与其一心希望孩子跻身优秀幼儿园,不如和孩子一同成长,发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平和看待并去改善。
|